产品中心
  • 碳化硅晶体管市场争夺战:国产替代能否突破海外垄断?
来源: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01 18:35:52
产品详情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具有宽带隙、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等优异特性。与传统硅基晶体管相比,碳化硅晶体管可承受更高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大幅度的提升了电力转换效率,降低了能源损耗。这一特性使其在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充电桩,以及智能电网的电力传输设备等方面有着

  三安光电作为国内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在碳化硅晶体管研发上持续投入。其自主研发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使用先进的封装工艺,在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模块已成功应用于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中,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为国产碳化硅晶体管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5G 通信基站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碳化硅器件,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沟槽栅技术:以英飞凌为典型代表,其通过在碳化硅衬底上精心刻蚀沟槽结构,大幅度的增加栅极与沟道的接触面积。这种结构优化使得晶体管的电流密度明显提升,开关速度加快,同时导通电阻降低。在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快速充电桩等高功率密度需求的应用场景中,沟槽栅碳化硅晶体管优势突出,能够高效地实电能转换,提升系统性能。但沟槽栅技术对制造工艺的精度要求极高,微小的工艺偏差可能会影响器件性能,并且其栅极氧化层在高电场应力下的可靠性面临一定挑战。

  碳化硅与氮化镓协同:在 5G 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将碳化硅功率器件与氮化镓射频器件相结合成为新趋势。碳化硅凭借其高功率解决能力负责电源管理部分,高效稳定地为系统供电;氮化镓则以其出色的高频性能实现高速信号的处理与传输。二者协同工作,能够提升通信设施的整体性能,满足 5G 时代对高速、高效通信的需求,例如提高基站的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信号延迟等。

  碳化硅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在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碳化硅晶体管与智能控制技术紧密融合。通过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准确的通过实际工作场景动态调整碳化硅晶体管的工作参数,实现系统的最优运行。比如在工业电机驱动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可以依据电机的负载变化,实时优化碳化硅逆变器的输出,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在新能源汽车中,智能控制与碳化硅功率模块配合,实现更精准的电池管理和动力控制,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和驾驶性能。

  产学研用生态构建: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构建碳化硅产学研用生态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企业则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通过市场反馈推动技术的逐步优化。例如,清华大学与比亚迪等企业合作开展碳化硅晶体管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研究,从材料特性、器件设计到系统集成进行全方位的联合攻关,加速了碳化硅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进程。同时,行业协会组织也积极发挥作用,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整个碳化硅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中,碳化硅晶体管主要使用在于逆变器、车载充电器等核心部件。特斯拉Model 3率先采用碳化硅逆变器,相比传统硅基逆变器,其能量转换效率更加高,能够大大降低电驱系统的能量损耗。这使得车辆的续航能力提升了10%左右,同时充电时间缩短了20%,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随着特斯拉的成功应用,慢慢的变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关注并采用碳化硅技术,推动了碳化硅晶体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普及。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功率密度要求慢慢的升高。碳化硅晶体管能够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稳定工作,配合智能驾驶芯片,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功率管理。例如,在无人驾驶过程中,车辆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这就要求芯片能够稳定运行,碳化硅晶体管为其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确保无人驾驶功能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光伏产业中,光伏逆变器是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关键设备。碳化硅功率器件具有低导通电阻、高开关速度等优点,能够大大降低逆变器的能量损耗,提高转换效率。隆基绿能在其光伏逆变器中采用碳化硅功率器件后,转换效率提升了3%左右,发电成本降低了10%,大幅度的提升了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光伏发电在能源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力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化硅高压直流断路器具有快速切断故障电流、高可靠性等优势。国家电网在部分试点地区应用碳化硅高压直流断路器后,故障切断时间缩短了50%,能够迅速隔离故障区域,减少对电网别的部分的影响,有效提升了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为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建设和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工业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愈来愈普遍。碳化硅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富士康在其生产线中引入碳化硅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后,生产效率提升了25%,同时能耗降低了15%。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也符合当前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工业制造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

  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碳化硅产业的发展。美国能源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碳化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科锐等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全球碳化硅晶体生长、器件制造等关键环节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的碳化硅市场占有率。同时,美国企业还通过技术专利壁垒和行业标准制定,巩固其在碳化硅市场的优势地位。

  中国将碳化硅产业列为“十四五”规划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加大了对碳化硅研发技术和产业化的投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核心的碳化硅产业集群。例如,上海、深圳等地建设了多个碳化硅产业园区,为公司可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推动了国内碳化硅产业的快速发展。

  欧盟通过一系列联合研发项目,整合欧洲各国的科研力量和资源,一同推动碳化硅技术的发展。英飞凌作为欧盟碳化硅产业的代表企业,在汽车级碳化硅器件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市场应用。欧盟还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规范碳化硅市场,提高欧洲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其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车载充电器等核心部件。通过与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比亚迪不断的提高碳化硅技术水平,同时依托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从碳化硅器件研发、制造到整车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中车时代电气在轨道交通用碳化硅器件方面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其研发的碳化硅器件能够很好的满足轨道交通高电压、大电流、高可靠性的要求,已成功应用于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通过与铁路系统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中车时代电气在轨道交通碳化硅市场占据领头羊,推动了碳化硅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三安光电:垂直一体化的“碳化硅强者”三安光电在碳化硅衬底材料量产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碳化硅衬底的能力。通过向下游延伸,三安光电开展碳化硅器件制造业务,与众多下游器件厂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垂直一体化的产业模式,使得三安光电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方面有着非常明显优势,在碳化硅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碳化硅衬底材料是碳化硅晶体管制造的关键基础。2024年,碳化硅衬底材料领域的融资额同比增长了150%,资本的大量涌入推动了国内企业的研发技术和产能扩张。天科合达在碳化硅衬底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实现了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量产,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大尺寸衬底方面的垄断。这不仅提高了国内碳化硅衬底的自给率,也降低了国内碳化硅器件制造企业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强了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斯达半导:2024年完成C轮融资8亿元,估值突破200亿。斯达半导在碳化硅功率器件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此次融资将用于扩大产能、研发新一代碳化硅器件以及拓展市场渠道。

  泰科天润:完成B轮数亿融资,专注于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和生产。泰科天润在汽车电子领域加速布局,其研发的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MOSFET等产品已进入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将助力其逐步提升产品性能和市场份额。

  汽车电子用碳化硅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汽车电子用碳化硅器件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除斯达半导、泰科天润外,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这一领域,2024年相关领域融资额占比超40%。

  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技术对于提升器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一些专注于封装技术研发的企业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如通富微电在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获得了新一轮融资,推动了碳化硅封装技术的发展。

  2024年,比亚迪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碳化硅功率模块在性能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模块将应用于比亚迪新款新能源汽车。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被视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比亚迪:股价单日涨幅达7.4%,市值突破6万亿港元。     股价单日涨幅达9.5%,市值突破8000亿元。市场对比亚迪碳化硅技术的突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将逐步提升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带动其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中伟股份(比亚迪电池材料供应商):涨幅达15%,其AI营销工具与DeepSeek的数据分析能力结合,提升商户转化效率。

  欣旺达(比亚迪电池合作企业):连续涨停,市场预期其将与比亚迪在碳化硅相关电池技术领域展开更深入合作。

  科锐:凭借在碳化硅领域的领先技术,其碳化硅相关业务收入占比高达70%。科锐逐步扩大产能,拓展市场,在全球碳化硅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英飞凌:碳化硅业务是其重要的增长引擎,占总市值的35%。英飞凌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碳化硅器件。

  斯达半导、天科合达等企业虽未达到国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市值规模,但估值增长迅速,技术实力不断的提高,在国内市场已占据一定份额,逐渐缩小与国际企业的差距。

  比亚迪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庞大业务规模和碳化硅技术的不断突破,碳化硅相关业务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有望提升其在全球碳化硅市场的地位。

  碳化硅晶体生长是整个碳化硅产业的基石,但当前面临着生长速度与成本的双重困境。目前主流的物理气相传输法(PVT),生长高质量碳化硅晶体需要在高达20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进行,且生长过程极为缓慢,一般生长一片直径150mm的碳化硅衬底,需要耗费数天时间。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产能,还使得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居高不下。例如,在实验室环境下,生长一片高质量的碳化硅衬底成本可能在数千元,而大规模生产时,加上设备折旧、能源消耗等因素,成本更是大幅攀升。高昂的成本使得碳化硅产品价格难以降低,限制了其在对成本敏感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科研人员正积极探索新的晶体生长方法,如液相外延法(LPE)、升华再结晶法等,期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相关成本,实现碳化硅晶体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

  碳化硅器件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有待提升,影响其在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关键领域,碳化硅器件往往需要在高温、高压、强电磁干扰等极端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然而,当前碳化硅器件在这些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表现仍不尽人意。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中,碳化硅功率模块在频繁的开关操作以及高温环境下,有可能会出现器件性能衰退、焊点疲劳等问题,影响整个电驱系统的稳定性和常规使用的寿命。这使得汽车制造商在大规模应用碳化硅器件时有所顾虑,限制了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率逐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和科研机构从材料优化、器件结构设计、封装工艺改进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研发新型的封装材料、优化散热结构和使用先进的可靠性测试方法,逐步的提升碳化硅器件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为其在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2024 - 2029年:国内碳化硅产业规模化扩张,部分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产能提升:国内企业将迎来产能扩张的高峰期。以三安光电、天岳先进等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加大对碳化硅生产线年,国内碳化硅衬底产能有望增长6倍,达到年产数百万片的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对碳化硅衬底的需求。同时,碳化硅器件的产能也将大幅度的提高,满足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迅速增加的需求。

  技术突破:在晶体生长技术方面,预计通过技术创新,碳化硅晶体生长速度将提高40%以上,成本降低25%左右。在器件制造工艺上,将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使碳化硅器件的良品率从目前的70%左右提升至90%以上,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市场份额扩大: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产能扩张,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明显提升。预计到2029年,国内企业在国内碳化硅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20%左右提升至45%左右,逐步打破海外企业的垄断局面。

  技术领先: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国内企业有望在碳化硅领域实现技术超越。在晶体生长、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发出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碳化硅产品。例如,开发出适用于更高电压等级、更高频率应用的碳化硅器件,满足未来能源、通信等领域对功率器件的更高要求。

  全球市场拓展:国内企业将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在新能源汽车、工业制造等领域,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逐步提升中国碳化硅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线年,中国碳化硅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30%以上,成为全世界碳化硅产业的重要力量。

  碳化硅晶体管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与市场占有率争夺的综合较量。这如同操作系统竞争一般,谁能搭建起从材料、器件到应用的完整生态闭环,深度整合“技术 - 产品 - 市场”资源,谁就有望在这场全球产业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主导者。

  中国在碳化硅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拥有政策支持、庞大市场需求与资本青睐等诸多优势。然而,也面临着海外企业技术封锁、自身技术瓶颈突破难度大等挑战。正如半导体行业专家张汝京先生所说:“碳化硅产业的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半导体产业总实力的考验,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企业唯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才能打破海外垄断,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中国从半导体产业大国迈向半导体产业强国。